分類
Photography

我擁有的 M43 鏡頭群統整

最近開始雙修 Sony 全片幅,所以有在考慮要精簡自己擁有的 M43 鏡頭群,把一些資源轉移過去。

另外就是覺得 M43 的鏡頭群已經收得差不多了,除了買不起的 150-400mm f4.5 pro 和雖然買得起但有點吃力的 300mm f4 pro 以外目前沒什麼需求了,剛好藉此機會回顧一下自己的防潮箱裡都塞了什麼。

一切沒有 context 的結論都是耍流氓。所以一些前提寫在前面,我不是職業攝影師,拍照純興趣。我擁有的機身是 Olympus E-M1 Mark II,屬於重量不輕的機種。也因為 O 家機身的原因所以大部分的鏡頭都優先購買 Olympus,我的照片沒有在做輸出,大多都是發到社群媒體上用手機電腦螢幕觀看。請讀者自行將以上幾點考慮進去。

以下按我自己的使用體驗和主觀感受來排名,有翻到喜歡或合適的照片就放幾張。按我心中排名最高依序列出,越後面的越低。

以下產品照均擷取自各品牌官網,實拍照則都是我自己拍攝的。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

如果整個 M43 系統我只能擁有一支鏡頭,那肯定會是這一支。旅遊神鏡,九成以上的題材都能拍。

輕便,高畫質,高性能,光圈雖略小但鏡頭本身有光學防手震,更可以跟 O 家自豪的機身防震一起動作 Sync-IS 來彌補光圈不夠大的缺點,以此換來更小的鏡頭體積和更棒的低光命中率。很棒的 trade-off.

完美體現了 Olympus 小而美的設計理念。

祖傳的 Pro 鏡設計 – 金屬鏡身、防塵防滴、手動對焦離合器、自定義 fn 鈕,手感 100 分。

新手入門第一顆鏡頭不知道要買什麼我也會推薦這顆。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我個人是更偏好長焦段勝於一般焦段以及廣角的。我認為長焦和超長焦才是當今攝影器材的精華所在,也是手機很難取代相機的少數領域。講的極端一點,大多數的場景下,廣角和一般焦段有時帶相機還不如直接掏出手機拍攝,畢竟手機畫質越做越好,而且每個人隨身一定都有一隻。

40-150 pro 這支鏡頭對我來說算是相見恨晚了。因為焦段和我之前就擁有的 12-100mm f4 pro 重疊度太高,所以一直沒有強烈的入手動力。直到某次看到一個 40-150 pro + mc14 增距鏡的 bundle,價格實惠,且搭配 mc14 後焦段重疊度就沒那麼高了,因為 12-100mm f4 pro 無法搭配增距鏡,我也一直對增距鏡很有興趣,所以就入手了。

入手之後整個愛上,後期他的出勤率甚至比 12-100mm f4 pro 還高。首先光圈整整大一級真的有差,雖然 12-100mm f4 pro 有 sync-is 加持,但在低光環境又要凝結動作,必須把快門速度拉到一定程度的狀況下,大光圈依舊是不可取代的優勢,例如室內活動側寫,或者林間拍鳥等等。

之前用 12-100mm f4 pro 時常常會覺得如果再更長一點就好了,這個願望直接被這個組合滿足。12-100mm f4 pro 會是我只能帶一顆鏡頭的輕裝狀況下最優先選擇,例如出國時無法帶太多器材,但在空間比較充裕或者可預知行程的狀況下, 40-150mm f2.8 pro 再搭配一顆一般焦段的鏡頭,如 12-40 f2.8 pro、panasonic 10-25 f1.7 pro 或者甚至手機,這樣會是我出去 photowalk 最常使用的組合。

體積的部分,其實把遮光罩拆掉,或者換用 100-400mm f5.0-6.3 IS 的遮光罩就可以降低很多,重量的話那個腳架環其實是可以拆的。拆掉以後整個鏡頭其實非常輕便。如果嫌拆下來不好看或手感不好,可以買原廠 Olympus DR-66 的塑膠飾環裝上。40-150mm f2.8 pro 這顆鏡頭其實輕到不需要特別用腳架環,直接相機上腳架重心是固定的住的。

LAOWA 7.5mm f2 MFT

自己排了一下也是滿意外老蛙這顆能排這麼高,但想想又不意外了。以這樣的價格能有如此做工和畫質,體積又小方便攜帶,他帶給我的樂趣遠遠超過我對他的期望。

這顆就是那種,隨時可以丟在包裏,反正又輕又小根本你帶不帶都沒感覺的鏡頭。但通常你帶了不會後悔(夠輕夠小,沒用倒也沒差),不帶會非常後悔(萬一想用卻沒帶…)。

這顆鏡頭焦段特殊,超廣角在我的鏡頭群裡沒有其他可取代,所以不管我用什麼組合出門,可以的話幾乎都會順便捎上它。

純手動鏡對超廣角來說不是什麼缺點,唯一麻煩是拍攝之前需要從機身選擇鏡頭資訊,才有防手震和正確的 EXIF。我還特別為了這個把機身上的一個按鍵指定給選擇鏡頭資訊這個功能。聽說要出二代了,有電子接點可以搞定這些事,想入手的人不妨等看看二代。

其實按我一貫的 O 家方針走,一開始考慮的其實是 7-14mm f2.8 pro 但這顆魚眼鏡頭前玉太突出,無法使用一般濾鏡。價格又貴,體積又重。所以最後買了老蛙這顆,還多賺一點光圈,用了以後就再也沒有想買 7-14mm f2.8 的念頭了。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75mm F1.8

絕對經典的銘鏡之一。也是我覺得很能體現 M43 系統優勢的一顆鏡頭。獨特的焦段不太好掌握,但往往能拍出令我驚豔的畫面。外型加 120 分,是一顆外貌協會必敗的鏡頭。有時候器材本身不在於多好用,而是它能讓你多想帶出去拍照。

缺點大概就是老鏡對焦略慢,比較適合慢拍的節奏。然後鏡身上只有一個巨大的對焦環,對我來說其實有點不好操作,因為我習慣開 C-AF[MF] 模式,也就是自動對焦後,還可以直接調整對焦環來微調對焦。這顆的設計容易誤觸對焦環。

但再說一次,價格便宜(不加購金屬遮光罩的話,但外貿協會誰能忍得住不買金屬遮光罩呢?),畫質優秀,外表太太太太好看了。屬於我不那麼常用,但偶爾會想專門帶他出門去哪走走的那種鏡頭。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45mm F1.2 PRO

這顆也是我比較後期才入手的鏡頭,之前一直疑惑有必要為了 f1.2 光圈去花這筆不算小的錢嗎?所以遲遲沒有入手。買了以後就愛不釋手,有的優點是沒辦法靠紙面上的 spec 展示出來的。

這顆鏡頭搭配我的 E-M1 Mark II 手感非常好,整體重心非常均衡,會讓我想一直拿在手上猛拍。奶油散景和銳利的畫質,快速的對焦能力更是這顆鏡頭的賣點。

這顆對我來說定位有點類似於 75mm f1.8,但後期入手這顆以後我就比較常帶這顆了,畢竟 75mm f1.8 搭配 E-M1 Mark II 重心幾乎都在機身上,對焦 45mm f1.2 優秀非常多,然後 45mm 的焦段也比 75mm 容易掌握。當然,兩顆鏡頭焦段差非常多,不太能放在一起相比,都是各有優點的鏡頭。

排名在 75mm f1.8 之後主要是價格、重量和外型的考量,我個人是比較喜歡輕巧的產品所以才入 M43 的坑。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

最早的 O 家 M43 大三元之一,也是我第一顆購買的 Olympus Pro 鏡。一開始入坑 O 家時買的是 E-M10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4-42mm F3.5-5.6 EZ 這顆 kit 鏡。Kit 鏡雖然方便,但那時我一直覺得畫質很不滿意(入手這台相機之前我的第一台相機是 Fujifilm x100s)。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買了這顆鏡頭,就穩定的留在 Olympus 了。

這是一顆強的滿平均的鏡頭,微廣角,微長焦,恆定 2.8 光圈,價格也控制在令人容易接受的水準。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就是很沒特色的鏡頭,但現在它的價格也跌到不可思議的低。總體來說就是好鏡一枚。

我現在基本不會帶他出門了,有太多其他的選擇,但還是放在防潮箱中佔有一席之地,陪了我那麼多年,去過那麼多地方,捨不得分手的鏡頭。

PANASONIC LEICA DG VARIO-SUMMILUX 10-25mm / F1.7 ASPH

大、重、貴……大概說完了。

畫質無可挑剔,在低光的環境下常常也能給我非常好的表現。光圈環搭配 O 家機身無法使用非常可惜。在這個年代還執著的帶著相機出門的人,無非是對畫質有所追求,為了這個追求你願意犧牲多少(價格/重量…etc)。這顆鏡頭讓我意識到了我所願意犧牲的極限。

白話文來說,這顆鏡頭的畫質真的沒話說,但他的重量讓我很少帶他出門,它的價格也讓我到現在都還在顫抖。所以把他排在 12-40mm f2.8 pro 之下。我買這顆鏡頭的時候 Olympus 8-25mm f4 還沒出,不然我應該會選擇 O 那顆,雖然光圈差距非常大,但便攜性和價格差異太大。我比較喜歡花 60 分的價格買 80 分的品質,而非花 120 分的價格 買 100 分的品質。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購買前其中一個野望是天文攝影,但實際用過發現 10mm 還是不夠廣,最終還是靠老蛙的 7.5mm f2.0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如同之前提到的,長焦就是正義。追鳥一陣子還是不滿足於 40-150mm 長還要更長!猶豫 300mm f4 pro 很久,但價格太高,再加上不確定這麼長的定焦好不好上手,這顆出來以後就直接入手。

先講結論,這顆有滿多缺點的,重量重,不是恆定光圈,光圈又小,變焦環的手感很緊,不像 40-150mm f2.8 pro 一樣滑順,指哪打哪。但這些缺點通通掩蓋不掉他是我負擔的起的價格內最遠的鏡頭。

搭配 mc14 畫質還行,搭配 mc20 最遠端的衍射效應就有點嚴重了,還不如 mc14 再裁切。然後超長焦(這已經不是一般長焦了)的使用上和一般長焦差異頗大,我到現在也不敢講完全吃透,有發揮出這顆鏡頭所有的潛力,拍出來的照片僅少數自己滿意,所以 300mm f4 pro 對我還是挺有吸引力的(拍不好怪鏡頭)。

跟 40-150mm 一樣,我平常使用也是習慣把腳架環拆下來減輕重量,另外買 Olympus DR-79 塑膠飾環裝上。這顆和 12-100mm f4 pro is 可以組成 12-400 一機兩鏡全覆蓋焦段,不確定要帶什麼出門的時候這個組合再多塞個老蛙 7.5mm f2 基本不會錯過什麼。

OLYMPUS M.ZUIKO DIGITAL 17mm F1.8

優秀的鏡頭。外表古典,畫質良好,便宜的價格加上輕便的外型。

這顆鏡頭排在這麼後面真的不是因為他不好,而是因為我不好。

首先跟 75mm f1.8 一樣,這麼輕的鏡頭搭配 E-M1 Mark II 沒有平衡可言,外型也不搭。其實我一直在期待 Olympus(或者… OM System?) 出 pen-f II 能讓我再把這幾顆鏡頭拿出來慢拍。

再來就是我個人對等校 35mm 這個焦段一直沒什麼感覺,更喜歡再長一點或者再廣一點都好。然後如果真的要拍等校 35mm 我一般都直接拿 fujifilm x100v 出去掃街了。

其他

以上都是算我推薦的鏡頭,還有一些鏡頭我沒那麼推薦,簡單幾句評論於此。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4-42mm F3.5-5.6 EZ

Kit 鏡。我知道有人能用 Kit 鏡拍出很棒的作品,但我就是不喜歡。開機以後等他伸出來都涼掉了,再加上對焦馬達的聲音……總之我就是不喜歡。

Laowa 4mm f2.8 Fisheye MFT

很有趣的鏡頭,但我沒做好功課。這顆搭配 E-M1 Mark II 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災難。

第一個是 E-M1 Mark II 的把手會入鏡…orz 再來是我不確定是 Olympus 的問題還是誰的問題,我手邊兩台 O 家的相機,感光元件都會把圓形的上下邊裁掉,造成沒辦法拍出正圓形的影像,我是沒辦法無視這個部分。

然後抱怨一點是這顆鏡頭初開箱,整顆鏡頭超油,每個零件縫隙都在滲油,不知道是發生什麼事了。

我買東西很少後悔,但這顆我是滿後悔的。

Tiase 35mm f1.6 MFT

好玩買的,做工畫質都一般,價格便宜到沒話說。但就不會是我想拿出來玩的東西,也許是因為 35mm 的原罪吧。

Olympus MC-20

MC-14 前面有提到,我還滿常用的。MC-20 就真的很少用,畫質和光圈降級太多,每次用都不滿意拆掉。

7artisans 18mm F6.3 MFT

就只是個機身蓋。

總結

寫這篇文章其實還滿有意思的。本來以為很快就可以寫完,但在寫的過程中其實也一面總結了自己的拍攝題材和喜好。一邊回顧過去拍的照片,注意到了自己的成長,也注意到了之前自己沒注意到的進步。

其實這種文章對世界應該是沒什麼幫助,畢竟每個人的拍攝題材,類型,喜好都不一樣,純粹是一個自爽的過程。但也許是最近被 OM System 品牌 rename 虛晃一槍的發表會觸動,想幫自己的 Olympus 旅程做個總結吧。

OM System 期待你的 WOW camera.

Ash Wu

在〈我擁有的 M43 鏡頭群統整〉中有 1 則留言

[…] Olympus 在過渡到 OM System 的這段時間中,雖然不是沒發新品,但並沒有什麼令人眼睛一亮的動作。對我來說等於是直接沉寂了一年半以上。老實說我在發我擁有的 M43 鏡頭群統整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已經買了 Sony 的全幅機身,並決定漸漸往 Sony 系統轉移了。那篇文章等於是對我自己的 M43 鏡頭群的一個總回顧,並開始陸續清理一些少用的鏡頭。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