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Not So Smart Home

我家到底誰是吃電怪獸?Emporia Vue 3 居家耗電監控

搬進新家後,日子過得舒心愜意,但收到第一期的電費帳單,被高額的帳單金額嚇了一跳。明明還沒到盛夏用電高峰,為什麼電費數字卻已經悄悄攀升?家裡到底是什麼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消耗著電力?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決定自己動手,揪出家中的「吃電怪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 Emporia Vue 3

在尋找合適的家庭用電監控方案時,市面上有許多品牌和選擇,從商業套件到可以自行 DIY 的開源硬體都有。考量到朋友的推薦和安裝的便利性,我最終選擇了 Emporia Vue 3。趁著美國 Amazon 免運特價時入手,陸陸續續訂了四套,直接送到台灣,價格相當划算。

安裝過程:安全第一,善用工具

對於熟悉電路的人來說,安裝過程並不複雜。跟著說明書和 YouTube 上的教學影片操作,基本上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安全第一」,開始前務必關閉總電源,並使用驗電筆再三確認迴路已斷電。

對於像我這樣偶爾才接觸電路的新手,我強烈推薦使用 WAGO 221 快速接頭。它讓連接電線變得像夾夾子一樣簡單,不僅省時、安全,未來要拆卸或調整也相當方便。

由於我家每層樓都有獨立的配電箱,所以我將四套 Emporia Vue 3 全數安裝上去。Emporia 現在也支援「Nesting」(巢狀)和「Subpanel」(子電箱)功能,可以將不同電箱的數據整合管理。不過,我目前是將它們視為四個獨立的電盤來計算,這樣也足夠我分析使用了。

安裝硬體並透過 Emporia Energy App 完成設定後,你就可以在手機上看到即時的用電狀態和基本的用量統計了。

從基礎監控到進階分析

Emporia App 的介面相當直觀,但內建的圖表功能比較陽春,若想進行更細緻的分析,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這時,就需要請出更強大的工具:

Home Assistant 整合

如果你本身就是智慧家庭平台 Home Assistant 的玩家,可以安裝社群開發的 ha-emporia-vue 這個整合套件。搭配 Home Assistant 內建的「能源儀表板」(Energy Dashboard),稍作設定,就能產生更詳細的日、週、月報表,並為未來的用電自動化打下基礎。

Vuegraf + InfluxDB + Grafana

要實現終極的客製化分析,我採用了 Vuegraf 這套解決方案。它的原理是透過 Emporia 的 API,將所有的用電數據抓取下來,並儲存到時間序列資料庫 InfluxDB 中。最後,再利用強大的數據視覺化工具 Grafana,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作自己想看的圖表,從宏觀趨勢到微觀細節,所有用電資訊都一目了然。

數據不會說謊:意外的發現

經過一段時間的數據分析,我得到了一些有趣的收穫:

  • 冷氣: 本來就知道冷氣是耗電大戶,但有了精確數據後,每一台冷氣的運轉成本變得清晰可見。這讓我能更有根據地決定要在哪個空間活動,甚至開始認真評估將老舊機種更換為新款一級能效冷氣的投資回報率。
  • 除濕機: 這絕對是出乎我意料的吃電怪獸!之前每層樓都放一台,設定在 50% 甚至 40% 的自動除濕。從圖表上發現,為了維持這個極低的濕度,除濕機需要頻繁啟動,耗電量驚人,而且我們也得疲於奔命地倒水。後來我將目標濕度統一調整到 60%,不僅體感差異不大,除濕機的運轉時間和耗電量都顯著下降。
  • 車庫鐵捲門與加壓馬達: 這兩者雖然單次使用時間不長,但啟動瞬間的功率非常高,累積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用電量。
  • 儲熱式熱水器: 原本以為會是耗電冠軍,但數據顯示它的實際耗電量遠低於我的預期,完全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結語:數據的樂趣,生活的軌跡

說實話,安裝這套系統是否帶來了巨大的節能效益?我認為效果還好,更多的樂趣在於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家庭用電紀錄就像一部誠實的日記,忠實地反映了我們的生活形態。每種電器獨特的用電模式(Pattern)在圖表上清晰可辨,你甚至能從數據的起伏中,準確地推斷出家裡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

目前這些數據已經能呈現大部分我想知道的事情了,如果還要更深入去分析和紀錄更細項的用電資訊,之後也許會考慮試著拿抓回來的用電資料跑一些 NILM(Non-Intrusive Load Monitoring) 的分析。

Ash Wu

在〈我家到底誰是吃電怪獸?Emporia Vue 3 居家耗電監控〉中有 2 則留言

不敢說指導,歡迎留言或寫信給我互相交流。
我記得 fb 的台灣 home assistant 社團和 mobile01 也有人在玩,也都可以去那邊討論看看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